探秘菜博会“黑科技”:“小土地”藏着“大学问”

当广大游客“云”游菜博会时,部分景观的新、奇、特可以“直观”感受,但也有100多项高端农业技术进行着“内涵”展示,需要细探细节,挖掘科技内涵。

以“水”为媒

蔬菜生长“转”出科技内涵

在本届菜博会“大舞台”上,诸多以“水”为媒的蔬菜生长模式让人赞叹:有的水培蔬菜实现“工业化”生产,一盆盆果蔬像生长线上的“列兵”,等待观众“检阅”;有的根系生长在“水雾”中,感受着“潮起潮落”,让人啧啧称奇。

刚进七号馆门口,链条式栽培立刻把记者的视线锁定,棵棵芹菜种植在白色的花盆中,每一列又并排在一个滚筒状铁架上,随着规律性转动,一盆盆芹菜底部掠过下方的营养池,而在其上方,一盆盆花卉植物正沿着链条循环转动,像极了一座现代化“绿色工厂”。

“这是转动式栽培,它由若干铁架组合成圆柱形,铁架底部置有营养液池,当盆底转到营养液池时,就浸入池中汲取营养。”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利用机械传动为植株定时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不仅能满足植株健壮生长的营养需要,而且能节约土地成本。“链条式栽培模式将盆栽作物挂在传动的空中轨道上,充分利用高层空间,同时,通过自动旋转,保证每棵植物获得均匀的光照、水分,大大提升了蔬菜产量及品质,是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栽培模式。”

在十号馆东侧,大面积的苗子生长在一排排铁架上,番茄苗、生菜等长得郁郁葱葱。“这是潮汐物流栽培模式,由潮汐物流苗床、营养液循环系统、智能灌溉系统等组成。物流苗床可实现手动、半自动、全自动操作,通过运输轨道在温室内不同区域自由运转。”馆长马尊娟告诉记者,潮汐式灌溉克服了顶部灌溉的“雨伞效应”和“边缘效应”,是完全封闭的系统循环,可以达到90%以上的水肥利用率。同时,通过智能灌溉系统,配合施肥机、消毒机等精确控制营养液的EC值、PH值,规律、及时、准确地供给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液。

“这边是叶菜潮汐式栽培模式,在深液流水培蔬菜栽培装置内放置带栽培孔的、可固定生菜的U形槽,灌溉营养液时,可根据设定的模式自动实现涨潮和落潮。其中,涨潮为根系带来充足的水分和营养,落潮则能实现根系的增氧,该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根系供液和供氧的矛盾,保证了蔬菜根系良好的‘呼吸’。”马尊娟表示,营养液循环利用,既可以节约用水,提高肥料利用率,又能调控空气湿度,减少病虫害滋生。

以“土”为媒

生长基质蕴藏“大学问”

在本届菜博会不少展馆中,除了各类无土栽培模式展示外,还有很多看似生长在“土壤”中,却插着“导管”的蔬菜生长展示区。这些“土壤”可不是常见的黄土,而是各种基质土,蕴藏着“大文章”。

“你瞧,这些辣椒都是离地生长,根部插在岩棉中,用岩棉代替土壤,可以通过它的渗水透气特点,实现植物高产。”在九号馆岩棉栽培区内,一根根条块状的“土壤”,正是线椒的生长乐园。“它是目前农业生产中最先进的一种无土栽培模式。岩棉是由玄武岩、石灰岩、焦炭经过1600℃的高温烧制、喷丝、加工制成的一种纤维状矿物制品,是一种理想的无土栽培材料。岩棉基质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透气和固定作物根系的作用,为发挥作物的最大生产潜力提供了条件,已被荷兰、意大利等国家普遍用作无土栽培的基质。”

七号馆同样有岩棉栽培展示区,蔬菜扎根在岩棉中,根部插着一根根“导管”,它们就是水分、养料的输送通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栽培模式可根据植物的生理、生长特性调整肥料的种类和浓度,避免土传病虫害的发生。

采摘园的蔬果生长环境也蕴含着“大能量”,采用椰糠袋栽培模式种植的高端番茄,像极了精心培育的“果娃娃”。“乍一看,都是黑黑的,和一般土壤很相似,但它们不是土,而是适合作物生长的‘好原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椰糠袋栽培模式改善了传统种植模式的诸多缺点,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土壤被破坏,大幅降低病虫害,还能解决水体流失等问题,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在五号馆内,除了南瓜、西瓜、葫芦等特色果蔬种植展示外,一些“土壤”也蕴含着生长“密码”。“这个园区使用了蚯蚓粪施肥技术,蚯蚓粪是空隙均一、有自然泥土味的细碎类物质,有很好的通气性、排水性和比较高的持水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蚯蚓粪颗粒能延展土壤与空气的接触面,混合后使土壤不再板结。同时,蚯蚓粪表面积较大,有利于微生物生存,多数含有十几种氨基酸和大量有益微生物,有“有机肥之王”的称号。工作人员表示,整个五号展馆均使用蚯蚓粪作为蔬菜种植的有机肥,保水保肥、营养全面、卫生整洁等优势非常明显。(寿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