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过门钱 飘出新年味

寻找年味儿

玲珑华美的红灯笼,花样繁多的剪纸,香味扑鼻的年糕……这些都是年的符号,也是年的名片。在菜乡寿光,年味儿十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代传承,根植于人们的血脉,渗透于市民的生活。即日起,寿光日报开设《寻找年味儿》专题栏目,寻访那些带有年味儿的文化产品,寻访寿光本地的传统民俗,寻访舌尖上的年味儿…… 如果您有相关年味线索,欢迎拨打栏目热线:18663697028。

门笺,俗称“过门钱”“过门钱子”“门吊子”或“花纸”,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寿光市洛城街道马家齐村,作为非遗文化传承人,董立云的过门钱事业早已搞得红红火火。日前,记者再次来到该村时,董立云正和厂里的工人忙着打孔、印花、出库、装车,桌子上一沓厚厚的订单,和这里红火的忙碌场景映衬着,透出一片片幸福的年味儿。

车间“红”似火 又迎“忙腊月”

“咱们的过门钱制作技艺已经名声在外,订单量也是逐年增加,即便加班加点,好多订单也赶不完。”从机器上拿下一张模板,董立云一边查看,一边笑着说,从8月份开始,春节期间的过门钱订单量明显增加了,现在不愁销路,愁的是如何增加生产速度,把产量提上去。

22.png

几年前,董立云的过门钱工厂还建在外村,如今,随着生意的火爆和对过门钱文化的重视,再加上作为过门钱技艺起源村,需要更多的地域传承要素,董立云的厂房已搬回了马家齐村。“过门钱是马家齐村村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独特剪纸艺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虽说现在一些老技艺不怎么用了,但文化的根基还在。”董立云告诉记者。

拿起一张过门钱,董立云仔细瞅了瞅,确定打孔、印花等程序没有什么问题后,她在手中的订单上标注了完成数量。董立云说,原先的过门钱制作主要是“忙腊月”,现在随着全国各地的订单越来越多,工厂一年四季都没闲下过,尤其是进入下半年,订单更是多到不敢接。“早上7点开工,直到下午6点下班,十几个工人都在加班加点地干。”董立云笑着说,别看过门钱是小玩意儿,制作上一点也不能马虎,“我们村的过门钱制作技艺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传统手工制作过门钱样式简单、耗时费力,现在,过门钱制作主要靠机器来完成。”

在工厂内,记者注意到,过门钱从大小尺寸,到款式字样,有十几种之多。“每年的花样也需要更新换代,再根据市场需要加以调整,虽说过门钱制作还属于小产业,但面对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依然适用。想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就要有拿得出手的技艺和跟得上时代的创新思维。”董立云告诉记者,现在,过门钱的样式、尺寸、颜色甚至材质都别具特色,尤其是一些定制化的产品格外受客户青睐。“所有的花样都是我自己设计,生产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调整样式,个性定制。”

“你瞧,这是烫金机,过门钱上金色的字样就是用这个机器做出来的,后面是模切机,印完之后就用它压下来,从装纸到刻完也就几分钟时间。”董立云说,近几年,随着市场需求多样化,加上制作技艺的精进,原先的纯手工制作方式已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现代化制作技艺,“老手艺也要顺应市场发展需求,现在,新花样、新材质的过门钱更受市场欢迎。”

老技艺新发展 小门笺大传承

就在记者采访的间隙,董立云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她告诉记者,考虑到产量有限,现在有些量大或者时间比较急的单子,都会谨慎接单。“今年我还在抖音平台上注册了账号,发了几条抖音就能接不少订单,效果不错。”董立云一边说着,一边向记者展示着自己的抖音内容。

截图20211227082028.png

“我会定期在网上学习,不断琢磨新的花样和款式,现在市场优胜劣汰压力大,要想把自己的品牌做好做大做强,把过门钱文化传承下去,就要不断学习创新。”董立云告诉记者,传统的过门钱制作技艺如今只能作为文化留存,在圣地茶博城内,她有自己的文化传承工作室,展示着各式过门钱花样和一些老式的过门钱制作工具。“只要有来学习或参观的,我一般都带他们去工作室看看,有时候现场还要制作演示一下。原来用手工制作过门钱,干得快一天能制作1令纸(500张完全相同的纸页叫1令,一般是1开大小的纸),也就是200沓。现在用机器制作,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完成1令。”

董立云说,在她心中,一个个灯笼挂上屋檐,一副副对联贴上门框,一张张过门钱随风摇曳,就是最美好、最亲切的年味儿记忆。“即使生活条件好了,年味儿也不能丢,家家户户过年肯定要买过门钱,因此,过门钱的制作花样也要不断更新,像龙凤呈祥、吉庆有余等字样,都是市场上卖得比较火的。”

“明年,我们计划加大线上销售,有计划地增加生产线,提高产量。”董立云告诉记者,马家齐村的过门钱制作工艺已有上百年历史,由于传统手工制作样式简单、耗时费力、市场不稳定等原因,这门老手艺也有“失传”的风险。“但我坚信,只要能加大传承力度,这老技艺就不会丢。现在,我家孩子也接过了接力棒。我相信,凭着年轻一代敢闯敢干、勇于创新的精神头儿,马家齐村的过门钱制作技艺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董立云说。(寿光日报记者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