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项目:深耕蔬菜“联合体” 广袤沃野更生金

11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羊田路与308国道西北角处的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项目现场,一排排温室大棚整齐划一、美观大气。山东财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陈慕华边走边向记者介绍:“现在蔬菜全产业链标准种植区的74个大棚已全部建成,等棉被、卷帘机等设备装好后,大棚就可以进行蔬菜种植了。”

“新建的种植大棚区,我们会通过组织蔬菜产业集团和农村蔬菜合作社及社员共同参与,以订单生产方式,来健全完善寿光蔬菜生产的标准化组织体系。”山东财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志强表示,他们积极探索建立“龙头企业+蔬菜合作社联合会+蔬菜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的产业联合体运营模式,推动蔬菜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双提升,有效整合蔬菜产业各环节经营主体的优势资源,打通蔬菜供应链体系,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共同体,在寿光广袤的田野上深耕不辍,结出硕果累累。

新建的大棚种植区只是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项目的一部分。来到项目其他现场,记者被这里的智能化管理吸引。据悉,寿光蔬菜产业集团联合省水发智慧农业集团共同研发的智慧物联平台,涵盖全程智能化生产管理、全流程可追溯智慧监管、农产品价格实时监控、农业种植技术服务等系统,对所有温室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了全链条标准化、智慧化生产,项目被认定为“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试验示范基地”。

记者来到物联网控制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智慧物联平台,整个项目的全景、数据统计、气象预报、环境监测、温室情况等一一在大屏幕上展示。通过大屏幕,记者看到“智能温室2”前期种植了樱桃番茄,基本信息中登记着种植面积、负责人及近期盘头、通风、施肥等具体时间。在大屏幕右侧,还能通过视频实时查看“智能温室2”的情况。随后,记者走进“智能温室2”感受实实在在的智能化,正在进行吊蔓的工作人员张洪明告诉记者:“如今大棚里蔬菜种植越来越智能化,结合农作物各个物候期的生长习性,采用前端物联网感知设备采集空气、土壤、环境及作物的感知数据,利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信息技术,全程智能化管理生产种植。”

据了解,智能温室集成应用了荷兰、以色列、寿光等高端蔬菜种植技术、设施农业装备及优良品种,采用无土栽培模式种植,全面推广蔬菜标准化体系。温室配备的智能化灌溉设备,根据植株各个生长时期所需的灌溉需求实施最佳灌溉模式,确保植株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状态;安装了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PH值、土壤EC值,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叶面温湿度、茎秆粗细等传感器,采集对应的环境数据、作物数据,传到云端,利用对数据建模分析,结合作物生长特点、种植标准,实现不同物候期不同作物智慧管理的目的。

在品鉴中心,记者看到品种繁多的各类果蔬产品,这里展示着精品蔬菜、鲜切净菜、高山特色农产品、脱水精深加工产品、冷冻蔬菜、调理产品六大系列产品。在品鉴中心另一侧,还有寿光蔬菜种业集团的种质资源库与实验室。

“从育苗基质到大棚建设,从种子到果实,从施肥到病虫害防治,从检验到包装,严格的智能化标准贯彻于蔬菜生产运输的每个环节。”范志强告诉记者,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项目总规划面积9348亩,其中位于稻田镇1222亩,洛城街道8126亩。项目总投资15亿元,规划建设国际种业博览会展示区、国际先进种植模式种植区、蔬菜全链条标准化生产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和天敌熊蜂创新中心)以及配套生产加工区(包括蔬菜加工、仓储、冷链物流和生物肥等功能区),是按照“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总体目标规划建设的蔬菜高端产业基地。“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于2019年6月份开工,截至目前已完成建设投资4亿元,建设一期蔬菜智能化生产示范区475亩,标准化生产区1578亩。”范志强表示。(寿光日报记者 郑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