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不毛之地” 如今果蔬飘香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寿光依托北部广袤的盐碱地,加大科技投入,选育、选种耐盐碱作物,让盐碱之地变身成为果蔬飘香之地。

“我们这里是盐碱地,以前不好种菜,寿光农业部门来推广无土栽培,我们本着试试的想法种口感西红柿,没想到很成功。”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卧铺村村民侯相军、徐兴红夫妇以前一直种棉花,自从2017年农业部门来推广无土栽培开始,他们夫妻俩种起了一个长200米宽25米的西红柿大棚。记者在大棚里看到,栽种西红柿的基质全部采用的是炉渣和沙子,不是本地土质。“这样种出来的西红柿果实饱满,很沙,口感酸甜,不同于一般的西红柿。”侯相军告诉记者,目前,夫妻俩种这一个棚,除去成本,年纯收入达到20余万元。

卧铺村有大片盐碱地分布,以往都以种植棉花、小麦和玉米为主,农民收入偏低。近年来,寿光市全面推进寿北开发,根据盐碱地特点大力发展无土栽培,侯相军等8位村民流转上百亩土地,建起了8个200米长的高标准蔬菜大棚,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种上了寿光自主研发的“口感番茄”品种,收到了可观的收益。

好果实,源于好种子。侯相军告诉记者,这一株株口感酸甜、果实饱满的西红柿,全都由国产种子繁育而来,是地地道道的“寿光制造”。

“以前我们试种过进口的,进口种子不如国产种子长势好,产量跟不上,口感也不行。后来种了我们自己的口感西红柿之后,销量大增,全国很多微商都来联系我们。”侯相军表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寿光加大自主创新科技研发力度,成功推广无土栽培技术,并在自主种子研发方面取得新突破,给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

据了解,目前,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已建成南木桥、北木桥、卧铺、寇家坞等4个高品质园区,无土栽培种植面积达到4500亩,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下一步,我们将引导更多的农户发展无土蔬菜大棚,让这片盐碱地成为老百姓致富的聚宝盆。”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卧铺村党支部书记刘秀花表示。

在成功推广无土栽培技术的同时,寿光还不断拓展新思路,在盐碱地上多条腿走路:现代温室大棚、高端养虾池、海水稻良田……试种多个品种经济作物,除了口感西红柿,今年秋季,新品种烟薯和“西瓜红”红薯也喜获丰收,昔日的“不毛之地”长出“金疙瘩”。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选育耐盐碱作物品种,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创新提升‘寿光模式’,以品牌打造、特色发展抢占产业链价值链最高端,不断给寿北人民开拓新的致富道路。”寿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梅志表示。(寿光日报记者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