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文家街道桑家营子村,只见道路宽阔整洁,一个个高标准蔬菜大棚整齐排列,忙碌的村民来来往往,脸上都挂着满足的笑容。党员桑先生是村里有着30多年蔬菜种植经验的“老把式”,在他长百余米的蔬菜大棚内,一株株翠绿的茄子苗长势喜人。
“我们村以种茄子为主,在土地调整之前,村内多数大棚只有六七十米长,不足十米宽,老棚陈旧,面积小,保温差,一个大棚种好了能收入五六万块钱,种不好可能四万的收入也达不到。村党支部牵头进行土地调整之后,建设了新大棚,面积大,保温性能好,行情好的年景,年收入十万以上不是问题。”村党支部书记桑明亮表示。
土地调整推进农业生产上档升级
像桑先生这样的高标准蔬菜大棚,在这个有着260户村民的村中,有160个。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村民们纷纷表示,这得从土地调整说起。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该村2000年时曾调整过一次土地,之后的十多年,随着人口变化和时代发展,人地矛盾问题日益凸显,当时全村1100口人中,有180口人没有实际耕种土地。除了一小部分粮田,村里原来有近400个大棚,平均一个大棚占地不到一亩地,由于没有统一规划,村民随意建设,致使300亩土地没有得到高效利用。
在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村党支部多次召开党员大会,反复进行讨论研究,最终决定重新调整土地。为了保证流转分配的合理和规范,村里要求只能以户为单位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户与户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不能私自进行流转,最终有75户、243人愿意让出土地、享受补偿,有160户愿意建新棚从事蔬菜种植,有近30户不种棚但是想要地种粮食,村党支部充分考虑村民意见,把全村土地划分为规模畜牧养殖区、高标准的蔬菜大棚种植区和小部分粮田种植区三部分,以满足群众不同需求。同时,还对不同类型土地进行了分类分配,对棚区土地整体设计、布局,分成南北宽28米、东西长95至190米不等的160个地块,按照每户人口数的多少分档抓阄;对粮田按照每口人一市亩的标准分配,对不要地的进行经济补贴,补贴标准根据当时小麦产量和市场价格计算,一市亩地每年补贴1500元,补贴数额根据小麦产量和市场价格的变动三年一调整,同时也利用1500元的价格对以后增减人口进行找补,解决后续产生的人地矛盾。“为了协助村民建造高标准蔬菜大棚,土地整平的费用由村集体负担,村民扒旧棚也给予一定补贴,对建大棚资金不足的户,由村里出面组织协调进行贷款。”桑明亮说,新建的棚长100到190米、高7米、宽14.5到16米,土地调整彻底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能,增加了村民收入。
土地高效率利用奏响乡村振兴富民曲
土地是村庄的宝贵资源,也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增长点。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创新思路,让资源保值增值,增加村集体收入上,文家街道桑家营子村也尝到了甜头。村党支部一方面将废弃砖厂对外招租,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将村中不适宜建设蔬菜大棚的土地,承包给土地专业合作社,村集体也得到了可观收入。“我们村临近城区,流转出来的土地非常抢手,即使是地边地角,也承包出了较高价格,仅这一项,村里每年集体收入就超过100万元。”桑明亮说。
“在村庄建设方面,我们基层党组织要带好头,让村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环境持续改善。”桑明亮说,近年来,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桑家营子村对村里的道路、绿化、亮化等进行了进一步改造提升,同时进行了公墓绿化改造。如今的桑家营子村,环境整洁,村风和谐,村民富裕,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壮美画卷。寿光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欣